【電影專題】《登月第一人》 大美國主義的反思

1,450

小弟總覺得,商業電影故事和主角背景的設定很能反映社會和經濟的現況。當然現在大行其道的超級英雄電影,票房收益固然豐盛,週邊的生意才是真正戰場:賣玩具書籍和更重要的品牌授權才是致勝之道。話題扯遠了,以美國為首的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荷里活電影自然大美國主義抬頭,主角都是無堅不摧,美國總是擔當救世主角色,代表作像《Independence Day》(天煞地球反擊戰,台譯ID4星際終結者),事事地球有危機,美國總是介入救世;又或大英雄出擊,一個輕鬆打二百個,如Sylvester Stallone、Arnold Schwarzenegger或早期Tom Cruise的作品,除《第一滴血》外,甚少觸及主角的自身背景,一味打打殺殺,無堅不摧。

二十世紀末至踏入千禧後,經歷金融風暴,美國經濟下滑,離婚率亦高企,動作片男主角背景開始變得悲情,例如《2012》、《Taken》(救參96小時,台譯:即刻救援)、《San Andreas》(加州大地震) 等等,男主角都是與伴侶離異,前妻改嫁有錢人,自己潦倒落泊,還要被多番蹊落。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販賣觀眾共鳴。另一個例子,就是1995年,後來成為金像大導的Ron Howard執導,由Tom Hanks主演的《Apollo 13》(太陽神13號),明明有象徵意義更大的太陽神11號不拍,寧願拍攝刺激緊張,但其實是失敗任務的太陽神13號, 除了觀能刺激,大演美國人智勇相傳,在90年代自然吃得開。

今時今日毋用販賣愛國主義,曾執導兩套超精采的《Whiplash》(鼓動真我,台譯:進擊的鼓手)及《La La Land》(星聲夢裡人,台譯:樂來越愛你) 的年輕導演Damien Chazelle在《First Man》 (登月第一人,台譯:登月先鋒) 將人類首次踏足月球的故事帶上螢幕,也許在20年前會說到Neil Armstrong如何英雄偉大,今時今日導演卻將重點放在這位「登月英雄」的個人感受,在面對亡女之痛,自身如何孤寂,登月前知道如淘寶貨色的太空船,明知九死一生有去無回,卻不知如何向家人表達,千辛萬苦首個人類踏足月球,卻原來最重視是忘記喪女之痛。整套電影反思冷戰時期的美蘇軍技競賽,為爭上太空,要面子要威風要防備要侵略,卻懶理人命,廿一世紀人人隨手的智能電話可能比當年的太空船更先進,在1960年代卻要遠赴月球。Damien Chazelle將Neil Armstrong的故事細緻描述,Ryan Gosling的內斂演出亦精采,Justin Hurwitz觸動人心的配樂,整套電影令人動容。

Source: First Man Official Website
Source: First Man Official Website
Source: First Man Official Website

所以雖然是來到第三週,還是想推薦大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