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這齣電影,小編第一時間想起曾經有一段時間為賺快錢,捨棄本行投身賣手提電話的行列。讀者可能孤疑,賣電話能賺什麼錢?話說當年手提電話仍未稱之為手機,正是黎明、劉德華、郭富城為電訊和電話公司代言,拍攝龐大預算廣告,愛立訊、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戰國時期,人人趕著追求體積越細小 (不像現在越變越大),款式越瀟灑的電話,和一個靚number在身的年代。
因此,當年每月小編糧單顯示的佣金數字,算是可觀。
不過,《全個世界都有電話》(Everyphone Everywhere) 並不是套販賣上世紀90年代情懷的電影,只是以其背景帶出今日智能手機佔據每個人生活的貼地而共鳴的小品電影。故事講述3名中學好友鍾哲(周國賢 飾)、Raymond (陳湛文 飾) 及Ana (韋羅莎 飾),在1997年的暑假一起買了人生第一部手提電話,將自己對未來的憧憬透過SMS短訊互傳給對方收藏,並約定25年後吃飯敘舊,揭曉當初傳給對方的手機短訊;25年後他們終於聚首一堂,卻各自因智能手機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天,最後更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新意義。

不少傳媒已介紹過電影情節,或留點驚喜給準備入場觀賞的各位,恕在此不贅。黃浩然導演頗具野心的是在藉著電影中融入各位使用智能手機真實的「體驗」,比如忘記帶手機的不便,電話騙案、交友程式誘導、駭客入侵、社交社群軟件應用等息息相關使用手機之日常來,帶出眾多現實生活的議題,比如親子關係、婚姻、投機,以至香港人近年最熱門而糾結的話題:移民。
經過執導三部電影後,黃導演在第四部執導的《全個世界都有電話》手法更趨純熟。最大進步的地方是說故事的技巧。無可否認前三部電影,包括賣座的《緣份山旮旯》仍偶有沙石,今回《全個世界都有電話》如上所述,雖是輕鬆小品,但在會心微笑之餘同時亦是一套需要觀眾思考生活命題的作品,由結構至選角,劇本以至演員的演出需不溫不火方帶出共鳴感,黃導演今回顯出其功架。
話說小編在上回多倫多公演《緣路山旮旯》時有幸與黃導演短暫面談,惟因各樣客觀因素,訪問在公演後才安排得到,對談時間很急趕且黃導演明顯疲憊,所以選擇不把訪問刊出。讓小編深刻是黃導演很重點談及其隨遇而安的想法,比方說有投資就開戲,沒在意純本地或合拍片,在香港創作充滿制肘下如何適應等等,一切順水行舟,市場怎樣走他便怎樣行。小編倒認為,黃導演並不只是口講的隨心,他的電影作品顯示他有一套完整發展方向的野心。
大概小編一直從事市場策略與品牌管理,對商品和個人品牌管理是特別敏感,因此對黃導演作品方向的一致性,甚至主觀認為是刻意經營是帶點好感。《點對點》走勻鬧市住宅區、《逆向誘拐》金融中心的故事、《緣路山旮旯》的郊野美景,以至《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1997年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故事,多重的維度,同樣敍述著香港本土的故事,有點像扑贊育的《復仇三部曲》和《Die Hard》的困獸鬥。小編欣賞的,不光因為其濃濃的本土味,而是當您想到本土香港情懷電影,您就會聯想到黃浩然導演。耐心地經歷時間和作品考驗,而磨練出個人獨有品牌,在急功近利的香港實屬少見。

而且,其本土味亦聰明地沒有站邊,也不加入政治色彩,全是以地方和日常生活出發,自由加入 閣下的想法來解讀,比如《緣路山旮旯》和《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皆有意無意帶出香港人應否移民的議題,導演並沒有作出刻意的誘導 (當然在政治掛帥和處於分化社會的香港亦不能),而是由觀眾看畢自行思考補完。這回《全個世界都有電話》也有著更多讓您隨心演譯的元素,您既可輕鬆笑笑個半鐘,也可反思生活日常,是一套相當不俗的小品佳作,值得各位入戲院捧場。
《全個世界都有電話》將於9月8日在多倫多上演,按此進Cineplex連結,或瀏覽https://www.thechime.ca/everyphone-everywhere-canada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