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不一定愛看電影,不過大概您不會說沒有聽過美國隊長或Iron Man的角色。由漫畫、電影演化成立體的市場、銷售及企業賺錢模式,主要對手只能東施效顰,這隻米奇老鼠可真不簡單。苦心經營十載,將20套電影串連,今年4月下旬的《Avengers: Infinity War》(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 票房成績好得令人無話可說。故事未完,延伸至下年一個時代的結局篇,影迷甚至只求一個預告片推出,等了又等足足數個月,在剛過去的週五推出只推出一個2分鐘的前導預告 (Teaser Trailer),足以令全球社交媒體瘋狂洗版,短短兩天 (12月9日) 在各線上媒體合共的點擊率已達2億8千9百萬,破盡歷來的所有紀錄,令人咋舌。
To the greatest fans in the world, thank you for being there from the beginning until the endgame and making this the most viewed trailer in history with 289M views in 24 hours! pic.twitter.com/oWBDCe4e0m
— Marvel Studios (@MarvelStudios) December 8, 2018
其實迪士尼旗下的Marvel Studios在十年前陷於破產邊緣,縱擁有數十年整個漫畫的寶庫,在Stan Lee筆下精采作品無數,卻徒有一手好牌都不知如何使出。能夠變成變成今日的巨鯨,可謂運氣實力兼備。且讓小弟一一細數其成功因素。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一貧如洗的Marvel Studios當時為避免破產,將最好的角色都賣走,包括長期在美國排第一、二位最受歡迎角色的蜘蛛俠 (Spider-man,台譯:蜘蛛人) 賣了給哥倫比亞,整隊變種特工 (X-Men,台譯:X戰警) 賣了給霍士,綠色巨人變形俠醫 (Hulk,台譯:浩克) 的發行權則在環球,自己只剩下一些二線角色,在2008年不成功便成仁投資在不算很受歡迎的角色鐵甲奇俠 (Iron Man,台譯:鋼鐵人) 身上,大膽起用當時因吸毒形象插水的Robert Downey Jr.,大概他們命不該絕,蔗渣價錢拍出燒鵝味道,這個二線角色大受歡迎,連同男主角一起咸魚翻生,打好穩妥基石。

首創獨立角色電影串連成影集系列
在此以前,電影當然有續集,也有三部曲,也有同一角色長青系列 (如:James Bond),但將不同角色的獨立電影,變成互相緊扣的主線,不同角色會出現在其他角色的獨立電影,令到即使看起來牌面較弱的超級英雄獨立電影,如蟻俠 (Ant-Man)、奇異博士 (Dr. Strange),觀眾為了追看主線發展,甚或只為了收看片尾 (Post Credit Scene),無辦法抵受誘惑,還是乖乖付錢入場。另一個令這個因素成功是早於2012年的首套角色聯盟片《Avengers》(復仇者聯盟) 已將終極奸角Thanos (薩洛斯) 帶出,其間在不同的獨立電影若隱若現,令影迷萬眾期待,造成今天的收成。

選角出色
以往荷里活的爆谷片,總有個垢病過份投資在大牌演員身上。預算全部花了演員身上,導演編劇特效都做得不好。Marvel Studios的成功,尤其是初期,主要角色都沒有用上當時的一線演員,首代復仇者成員如上述提及的Robert Downey Jr.、美國隊長Chris Evans、雷神Chris Hemsworth、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等,電影初推出時都未成為頂級巨星,除了節省製作費用,所選用的演員也十分附合角色,如Robert Downey Jr.,將漫畫所描述Iron Man的自身缺點:自私、自大、獨行獨斷的性格活靈活現,就連漫畫迷也認同。

電影本身只是宣傳平台,知識產權才是真正賺錢殺著
製作電影,為大家帶來娛樂,從中賺錢當然是投資的主要目標。善於經營知識產權的迪士尼將此招數引入,電影的超級英雄角色版權售賣給全球玩具商出產品、手機及電視遊戲、品牌代言及紀念品、商場活動佈置等等來獲取豐厚的利潤。品牌及產品推出的宣傳同時又為角色和電影增加曝光,成為業界龍頭自有一套。

電影定位清晰,涵蓋老中青
不能說過去10年的20套電影都非比精采,至少小弟覺得還未能超越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不過路蘭的Batman以犯罪電影拍攝,定位完全不一樣。Marvel Studios勝在以市場策略主導電影製作,如半回購版權的《Spider-man》以青春片作定位;二線角色的《Ant-man》找來英國有點怪雞的導演Edgar Wright負責計劃,令風格獨特起來;故意接近以全非洲演員班底製作《Black Panther》,讓黑人文化主導電影,打開市場,又切合美國人大愛性格,結果瘋狂叫好叫座 (其實小弟覺得該套電影只是合格有餘,竟獲提名金球獎最佳電影)。這樣的電影策略不只吸引廣濶層面的影迷入場,更容易讓品牌及廣告公司市場行銷人員辨識角色的定位,售賣版權更便捷。

好的開首,更好的結尾
如果說十年前的Iron Man第一集是一個好的開首,今年和下年重要階段結束的《復仇者聯盟3及4》的表現,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更形重要。兩套電影的宣傳策略把影迷情緒掀動,由冀待、鋪排、推出至今年年初上集播放完,將影迷的心理完全透澈捉摸。第三集復仇者出乎意料的結局令電影獲得極高的評價,更令影迷們要等足一年期待下一集上畫,結果連首條預告片的推出日期都成為下半年的話題,剛於前(7)日突發上線的Teaser Tailer仿如變成年度盛事。更利害的是預告片其實完全沒有透露任何劇情走向,卻留下一大堆疑惑讓媒體和影迷諸多猜測,於是又再期待下一條預告片,亦幾可肯定令2019年3月首套以女性作為主角的《Captain Marvel》獨立電影大開紅盤,就只為不能走失即將發生的第四集故事主線的任何諸絲馬跡。